【信息时报】脖子长6斤肿瘤,专家轮番上阵

2018-04-20

脖子上篮球大小的肿瘤!67岁的张阿姨就带着这颗“篮球”生活了五六年,发不出声音、影响睡觉和呼吸,近来更威胁到生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院动员,13个科室的专家教授轮番上阵,终于让张阿姨成功切除肿瘤、走出ICU,逐渐恢复。昨日,张阿姨出院回家了。


辗转多地 

多家医院不敢手术

张阿姨来自湖南怀化,11年前脖子上有个黄豆大小包块,后来肿瘤越长越大,六、七年前发展到篮球大小,但由于有脾巨大症、脾功能亢进症、肝硬化和肝功能不良等病状,凝血功能异常,辗转了长沙、南京等地的多家医院,没有医生敢冒险为她手术。

“近来更严重,都不能发声说话,吞咽困难很难吃下东西,呼吸不畅影响睡觉,晚上特别痛苦。”张阿姨的女儿介绍,为此妈妈心情和脾气也特别不好,觉得治不好活不下去了。


几经周折

医院接收手术难度大

几经周折张阿姨来到中山一院求医,找到口腔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陈松龄教授。“开始都不敢抱希望,没想到医生当场就收住院。”张阿姨女儿说。

陈松龄教授介绍,张阿姨的肿瘤已经严重压迫了呼吸道致呼吸受阻,且压迫损害了迷走神经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特别是夜里睡觉出现了呼吸不畅,甚至睡眠性呼吸暂停症状,“继续发展很快会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必须尽快手术。”

但是张阿姨的手术难度非常大,“首先,肿瘤与颈部的大动脉及重要神经粘连,任何不小心的损伤都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其次脾功能亢进症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手术如果大出血,也很危险。”陈松龄教授说,这样难度的病例,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也只是第二例。


制定方案

成功切除6斤重肿瘤

医生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口腔颌面外科组织了术前讨论,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首先由介入放射科进行了右颈外动脉栓塞术,这有助于减少血管损伤引起的术中出血量,确保不出现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术中大出血。

然后,按血液内科教授协助会诊意见,术前输注血小板、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等相应血制品,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大量渗血性出血。

在将一切手术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后,总攻开始了。3月20日,陈松龄教授团队为张阿姨进行了右侧头颈部巨大肿物切除术。手术首先由耳鼻咽喉科协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中主刀医生陈松龄教授、黄代营副教授仔细准确地分离了与肿瘤紧密粘连的颈部的大动脉及中枢神经,完整切除了肿瘤。据悉,切除的肿瘤达6斤重,体积达篮球大小。


全院会诊 

13个科室轮番上阵

虽然手术成功,但因为张阿姨年纪大,又有脾巨大症、脾功能亢进症、肝硬化和肝功能不良、凝血功能异常等病症,术后出现了肝功能失代偿,腹胀、腹水多,尿量少,凝血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两度进入ICU,前后在ICU住了13天。在重症监护室黎丽芬教授等医护人员有效的处理和精心照料下,度过了最危急的难关!

与此同时,中山一院还启动了全院大会诊,综合了血液内科郑东教授、消化内科朱森林教授、心内一科王业松教授、风湿免疫科詹钟平教授和肝胆外科黎东明教授的意见,为患者制定了完善的治疗方案。主管医生郭俊兵副主任医师等每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处理。

张阿姨脱离危险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又出现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一度很不配合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病区一边请来心理科、康复科、营养科会诊出主意,同时陈芸梅护士长专门组织了护理团队,精心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使患者心情变得逐渐开朗,进食量日渐增加,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终于张阿姨颈部手术创口愈合拆线,气管切开创口拔管后愈合良好,肝硬化失代偿期处于缓解状态,腹水消退,可以出院了。

陈松龄教授指出,张阿姨肿瘤巨大,合并多系统疾病,能顺利度过这次难关,可谓是个奇迹,是医院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他算了一下,全院至少13个学科的专家教授轮番出马,献计献策,才有了如此好的治疗效果。

信息时报记者 蒋隽 通讯员 彭福祥


http://www.xxsb.com/findArticle/25265.html